Monday, March 31, 2008
Sunday, March 30, 2008
Friday, March 28, 2008
多元文化交流,從認識彼此開始
多 年前,我從台灣回鄉,順便到怡保做田野考察,計劃在舊街場及新街場一帶拍攝怡保的騎樓街屋。記得那是一個晴朗的星期五下午,越過了橋,我沿休羅街走到了國 民街的轉角處,隱隱約約聽見回教堂誦經的聲音,在好奇心驅使下,往聲音的來源方向走去,不久後便看見一座回教堂。這座教堂的建築風格混合了西洋建築跟回教 樣式,外貌相當別致,看起來約有百年的歷史,保存得相當完好。
我那時候在想,這誦經的聲音相信已經持續了100多年!想,便站在那裡閉起眼睛來,感覺自己像 站在百年前的怡保街頭,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。當我還在沉醉時,突然一個聲音把我從100年前拉了回來,睜眼一看,是一位約有六七十歲的馬來阿伯,他剛從 教堂裡誦經出來,看到一個手拿相機卻閉眼睛的人,覺得奇怪,便招呼了一聲。我告訴他,我是在拍攝怡保的建築物,他馬上顯得十分熱情,邀請我到回教堂裡面去 看看。“如果你喜歡的話,可以隨便拍照!”他這樣說。
想起在更早之前,我帶外國朋友到布城首相署對面的布特拉回教堂,那是一個戒備森嚴的地方,非回 教徒女性要穿粉紅色的外袍,加上頭巾才能進入裡頭,而誦經的地方更是讓人覺得神秘,非回教徒是不允許進入的,更別說拍照。所以當這位馬來老伯熱情叫我進入 回教堂拍照時,我有一點點憂慮,不知道這樣是否會觸犯了該教堂的禁忌。後來在老伯的盛情邀請下,我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家踏入回教堂,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, 像是走入異國空間一樣。
老人家熱情的跟我介紹這座教堂的空間,其他在教堂裡的人也不覺得有什麼異樣,繼續誦經。為了不干擾裡面神聖的氣氛,也不敢在誦經區裡拍照,我大概瀏覽了一下,便向老伯告辭,回到街上拍照去了。
這件事情後來給了我一些思想上的衝擊:想起我們經常以生活、生長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而自豪, 然而當這種自豪回到了現實,才知道自己對多元文化的認識竟然是如此的淡薄。不僅僅是回教堂,就連對自己華人的傳統習俗信仰,了解的也不多。一直以來,在做 考察時只是關注都市與建築的表面,對於這些“文物”所承載的內涵、文化都一概不了解。
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背景,早應該創造出一些有別於單元文化國家的東西出來才是。在相同的國土之 上,在同一片天空之下,多源流的文化在這裡滋長,外國遊客為這種特殊的文化景觀,蜂擁而至,然而,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們,似乎對其他友族文化呈現一種相對 冷漠的態度,我不禁在想,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?
我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,到了大學時期,對文化開始產生一點興趣時,才真正第一次踏入了其他宗教的場所,或者有些人到了中年,甚至是年老終去,都未曾踏入過這些地方,即便只是在自己家裡隔壁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疏離?
有時候,當我在想馬來西亞的文化遺產保存,不禁要為這樣的隔閡感到難過。如果沒有制定一個辦法去改善,不僅僅國家的文化遺產管理沒辦法做好,就連國民團結也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。
馬丁路德金的“我有一個夢”,勾畫出當時許多美國人對種族關係的願景。在這個時候,我們也應該 像他一樣,在願景還未達成之前,來做一做夢。因此,我夢想有一天,當華人的文化遺產獲得聯合國修復獎項時,友族同胞也會同樣感到驕傲(政府馬上將它指定成 國家文物以示支持);我夢想有一天,政府的文化撥款不再按種族/族群而有所分別,而是按照真正文化遺產保存的精神以及需求來給予輔助;我也夢想有一天,參 觀多元種族的文化遺產、拜訪各式宗教文化場所,可以成為學生的必修作業。
大選結束了,意外獲得人民委託而成立新政府的政黨,不應只在政治、社會及經濟要帶來新的氣象,更要為國家的多元文化制定更好的交融政策,尤其這些政黨大部分都標榜跨越族群障礙、超越文化藩籬的形象。只有當族群文化開始交流時,真正的和諧才會來臨。
認識族群關係,不在於認識彼此的政治意向,而是認識彼此各別擁有的深厚文化歷史。